寒假遇上新冠肺炎,更多時間待在家中溫習《史記》等史書,並抽空為下學期「存在主義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備課,其中《史記.高祖本紀》和存在主義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特別令我佩服。
閱讀劉邦一生的故事,我發現他在 2000 多年前便充分展現了尼采這句話的精髓:「一切就從尊敬自己開始,尊敬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我思索東方、西方兩位偉人,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不讓外物定義自己, 讓劉邦抱得美人歸
若說「一切就從尊敬自己開始⋯⋯」是劉邦最重要的特徵,以下幾個故事,可以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這項關鍵成功因素。
劉邦 30 多歲時,家財萬貫的呂公因故從外地投靠沛縣縣令,富豪仕紳們聽說縣令有貴客來訪,紛紛前往拜會。由於赴宴人數過多,負責收禮的官吏蕭何便對賓客說:「賀禮不足 1000 錢的,請坐在堂下!」那時僅擔任亭長的劉邦很不服氣,明明連 1 錢都沒有,卻寫了一張「賀禮 1 萬錢」的帖子。賀帖一送進去,大家都很驚訝,呂公更立刻起身迎接劉邦。
呂公平日喜歡研究面相,便拉著劉邦的手前後左右端詳,覺得劉邦長相不凡,便引他入座。劉邦坐在上位,面不改色地談笑風生,上座的其他官吏與劉邦相比,明顯遜色。蕭何在旁很不以為然地跟呂公說:「劉邦只會吹牛,沒幹過什麼大事!」然而呂公對劉邦極為欣賞,在宴席結束之後,他單獨將劉邦留下,接著說:「我一向喜歡給人看相算命,可從沒看過相貌像你如此尊貴的人,希望你自尊自愛。我有一個女兒,相貌人品都還不錯,我想把她嫁給你,幫你料理家務。」劉邦聽完連忙鞠躬致謝。
漢高祖劉邦即使身處低位,仍沒有看輕自己,他的自我價值感消弭了自己與呂公間貧富的差距,獲得了娶呂雉為妻的機緣,其後呂雉追隨劉邦平定天下,更在漢朝初期協助劉邦削弱開國功臣的勢力,穩固劉氏宗室。
類似的故事在劉邦身上不斷發生。楚漢相爭時,張良投靠 43 歲的劉邦。張良出身顯貴,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丞相,劉邦推崇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建國三傑。劉邦出身平民、知識水平不高,卻絲毫不以為忤,願意接受張良的直言進勸,對其言聽計從,因而填平了自己和張良在知識和文化水準上的巨大鴻溝。張良可說是劉邦奪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劉邦的尊敬自我為自己贏得了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的敬重和相助。
視批評、失敗為機會, 彰顯個人獨特性,就能變強
尊敬自己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
1. 不害怕批評
劉邦攻下咸陽後,大肆享受,打算駐留關中,張良向劉邦諫言,若要成就帝業,現在絕不是作威作福的時候,劉邦採納張良的勸諫,把朝廷寶庫封存,等待項羽和諸侯到來再作處分,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最終贏得民心。
2. 不害怕衝突
劉邦被項羽大敗後帶領數十騎,隻身進入韓信大營,奪下兵權,卻不擔心與韓信產生衝突。
3. 不害怕失敗
楚漢相爭期間,劉邦歷經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磨難,屢敗屢戰,他也不害怕失敗和挫折。
4. 自由的、自我超越的和自我創造的
劉邦是一個生存在封建社會中,卻能自由的、自我超越的和自我創造的人;如同存在主義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言:「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麼也不是。」劉邦自由地超越他過去的劣勢和重負,他不被過去的自我所限制,不斷自我塑造成一位「將將之才」。
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屬己本真的,而有待實現的潛能。」劉邦具有成為一位君王的潛能,而他的潛能變成現實了。
在秦末混亂、苛政的時代,他選擇成為行動者,而不是旁觀者,自我超越並自我創造,他的「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氣,以及他在封建社會框架下的奮鬥史,逼著我們追問自己,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
海德格還說:「生命的目的就在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劉邦成長和奮鬥的故事,訴說著人需要如何尊嚴地肯定和活出自我、如何發揮自己的個性,以及如何實現成為自己的可能性。
有許多人像是活著,但同時卻不「存在著」,因為他們人云亦云,隨著風尚漂流浮沉,就如存在主義之父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以「沉醉的車夫」作為比喻:車夫雖然手持韁繩,像親自駕馭,其實是讓馬匹拉著向熟悉的路前行。
而劉邦顯然是一位清醒的馬車夫,他決定成為他自己,「大丈夫」駕馭著漢朝這部馬車,昂揚在歷史長河中前行了 400 年,向後人述說著他的生命奮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