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趕上世界讀書日,在這次群討論中,作者們一起聊了聊自己讀過的值得一薦的好書,也分享了自己看這本書的緣由以及背後發生的思考和有趣故事。閱讀本應該是一件輕鬆愉悅的事情,希望各位也能帶著這樣的心情,與我們一同分享你的故事。
萬字 14008
🔗 @許萬里 Alva:《孤獨六講》
一句話介紹:它告訴我孤獨可以啟齒,讓我接納孤獨並從中找到和自我相處的樂趣。
緣由:其實最早接觸《孤獨六講》是通過蜻蜓 FM,實體書是在聽完之後入手的。高中時我媽媽推薦我聽,於是在高三最後一個學期,它陪伴我吃過很多「一個人的晚餐」。在臨近高考的那段時間,孤獨的感覺非常重,被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包圍著,會覺得喘不過氣來。而每天晚上自己在食堂吃飯時帶上耳機聽一段《孤獨六講》的時間,是我每天最放鬆的時候。與其說推薦它是因為它好看,不如說是因為它陪伴我走過生命裡很難忘也很「難」的一段時光。
影響用我兩年前發在朋友圈的一段話:
最近在看《孤獨六講》,之前聽這本書FM 的時候,就曾被他講的一個例子打動「在最熱鬧的熙熙攘攘的地鐵站行走,突然就覺得自己好孤獨。反而獨自在海邊散步時並沒有這種孤獨感」
看到這張圖(下圖)時候就在想,馬路上那麼多人,走在馬路上,走在形形色色的人旁邊,明明周圍人很多,自己卻一個都不認識,孤獨感油然而生,鋪天蓋地的在心裡蔓延開。
而又在書裡讀到「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時,對孤獨又有了不太一樣的感覺。
回看自己的生活,就算是一個人去上課、吃飯、泡圖書館,也不會感到孤獨,可能就是心裡接納了孤獨,開始嘗試著自己和自己相處並找到樂趣,就不會像以前感到孤獨時那麼難過甚至絕望。說到底,可能還是想法和心態影響了自己對待事物的看法。因為積極,所以積極。
🔗@思考問題的熊:《基因傳:眾生之源》
作為一名生物信息學專業在讀博士,我的日常工作都在和基因打交道,從收到的各種基因相關問題來看,也可以感受到很多人對於基因(以及背後生命科學)的興趣愈發濃厚。的確,對於非本行業的從業者或者對生命科學不甚了解的普通人而言,面對這一波基因產業熱潮和身邊越來越多的基因相關產品,了解基因的發展歷史和相關基礎知識十分必要。
這本書是一本不一樣的科普讀物,是遺傳學入門的通俗教材,是基因發展史的優秀傳記,是反思文化倫理的歷時讀物,也是揭示人性的科研圈紀實小說。
這是一本優秀的科普通識讀物能夠帶你由淺入深的了解和理解一個學科(行業)。推薦。
🔗 @紅酒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
在讀過陀之前,我相信很多人的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印像都停留在名字很難唸的俄羅斯作家上。當然,他並不是因為這個才有名啦(不然想想看「帕烏斯托夫斯基」、「馬雅可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 為什麼沒有獲得同等程度的名聲) !探索陀氏文學的過程是極有意思的,但是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俄國文學的人們來說,讀它可能是枯燥而苦澀的。正因如此,我想要根據我極少的閱讀經驗推荐一些以合理順序排列的陀氏文學。
《死屋手記》全書出版與 1862 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由零散的監獄故事構成,是偽裝成回憶錄的非虛構寫作。陀於 1849 年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之後被判放逐至西伯利亞鄂木斯克軍事監獄,開始了四年的漫長苦役生涯。這一期間的經歷對他之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可以在其他小說中看見長期的苦役犯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之所以推薦這一本,是因為它的寫作比較鬆散,章節之間的聯繫不大,但是作品包含的內容是非常獨特的,因此讀起來輕鬆而沒有門檻。主導行文的是一種混雜著柔軟和堅硬,溫暖和冰冷的感情,因而不會像紀實報告那樣無趣,卻也不會由於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而產生失實的懷疑和反感。由於監獄生活的特殊性,其中的故事雖然沒有波折的情節,卻能引發更深的思考。比如苦役犯們每日除了出工不能有其他的娛樂活動,因此到了過年節慶的時候,由於監獄允許了戲劇表演,犯人們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這與我們對殺人犯的印象應該是背道而馳的),並且進行了歡樂的節日慶祝(這裡有詳細的描寫)。總之,由於本書描寫的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與貴族政治犯的極端生活,它對於我們了解社會的組成、加深人性的思考和提高共情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彼得堡紀事》中,陀寫到:「先生們,你們知道什麼叫做幻想家嗎?這是彼得堡的瘟疫,這是罪惡的化身,這是悲劇,是無聲的、隱蔽的、陰沉的、粗野的、伴隨著浩劫和慘變的、有開頭有結尾又有波折的悲劇。」 這種脫離社會尋常預測的人,通常能夠引起文化發展的褶皺和躍變,它們的非現場的存在幾乎是「有趣」 代名詞。
從我自己本身的經驗,我是在 18 歲的時候在文論課上聽說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才把這個極富盛名的作家和它確切的作品聯繫起來。但是由於 18 歲涉世未深,實在是不能看懂他想要寫的是什麼東西,反而覺得枯燥無味如同嚼蠟,翻看了兩三頁就放棄了。一年半(在我讀完了托爾斯泰三部曲,對俄國文學略有了解)之後我才重新打開這本書,這時是衝著不能放棄已經開始的進程而閱讀的,從此就一入老陀深似海,再也找不到和他一樣精準打擊的作家了。不過必須要承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的確是有門檻的,它不是輕易的作品,更不能算翻翻就過的東西。只要是讀進去,一定會在讀者的身上留下很深的影子。
除了直接讀陀的作品以外,一個有效的尋找閱讀的方法(就和聽歌推送的算法一樣)是在書裡找其他書的影子。從一本值得你肯定的書鏈接到對本書產生直接影響的那些作品,比如作者的引用和寫作背景的調查,都能夠擴充同主題相關的作品集。舉個例子來說,陀在《白痴》和《死屋手記》中都提到了果戈里的《死魂靈》,那麼讀者不妨也去看一看。
🔗 @宇宙浪費指南:《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和「個體心理學」 的創始人,他的思想非常現代,孕育了很多現代心理諮詢流派的思想種子,比如,認為「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 的認知流派;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學派;以及把愛、勝任感和控制感作
為人類基本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 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題,是對自我的解放,這本書是對阿德勒心理學的闡述。
正如推薦序中所說的那樣,這本書可以是你接觸心理自助的第一本書。你可以不需要任何準備知識就可以從容地打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甚至不需要知道阿德勒是誰、他跟弗洛伊德有什麼關係。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這本書裡討論的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生活議題。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就像很多人把自身的性格缺陷歸咎於原生家庭一樣,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些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但是探討怎麼形成的這個性格並不重要,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再怎麼 「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在阿德勒的學說裡,所謂的心理症狀,並不是過去經歷的產物,而是為現在的 「目的」 服務。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人多多少少都會被別人的期待和評價所「綁架」,不然PUA 就不會騙到人,多少支配又假藉著愛的名義,但是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的概念,就是說在人際關係上,要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為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同樣的,你也有你的課題,也是別人無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人際關係之所以出現問題,正因為我們混亂了彼此的課題。
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不想被人討厭」 是我的課題,但 「是否討厭我」 卻是別人的課題。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阿德勒的哲學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 「此時此刻」 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 「此時此刻」 要考慮的問題。
他的心理學說,將我們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未來三大課題里分離出來,然後呢?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當從這些束縛裡走出來以後,才發現一直束縛我們的,從來都是自己而已。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這本書讓我學著去接納自己,學著去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尤其是嘗試「課題分離」以後,人生愉悅度 up 了很多!
🔗 @Kostya:《海伯利安》與 Word Power Made Easy
Fiction:《海伯利安》
儘管有四部曲,但是從敘事的角度來說還是第一部最為宏大多變,剩下三部曲未免有狗尾續貂之嫌;然而作為一部宇宙史詩,各種常見的科幻元素都能在這裡找到。無論你是喜歡詩意的冒險還是熱血的戰鬥,是壯美的景色還是熱血的戰鬥,這部跨度千年的科幻小說集都能給你帶來最直接、最壯麗的體驗。
還記得剛讀完這個系列的時候,在豆瓣寫到:好幾個月以來,先是被六位朝聖者的故事深深感動,再為他們在光陰塚的冒險與膽識深深震撼。就在為結局感到迷惑的同時,翻開了勞爾 · 安迪密恩的愛情故事。當締結的虛空用無限的愛作為紐帶和能量傳遞著一切,從每個人的痛苦到整個意識甚至實際物體,故事也表達出了深刻的哲學意味與其科幻內核:我們沒能統一的基本作用力,原來是愛。
在如今看來這簡直就是 「為愛發電」,然而恰恰是愛和共情這貫穿小說始終的兩個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能力讓人感動與震撼。
Non-fiction:《Word Power Made Easy》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版叫做《英文說文解字》,然而我覺得欠妥。更何況其實不用讀中文版,英文版本身可能更符合這本書本來的目的 —— 幫助人們擴充詞彙。作者將各類不同的詞按一定主題做了分類,而其中貫穿的對詞根詞綴的介紹充滿風趣的語言,讓人不想記住也難。除了說教的語言,作者還設計了很多練習,隨時上手就能練習詞彙的拼寫。書中不乏類似 sphygmomanometer / ambidextrous / incorrigible 這種 GMAT 水平的詞彙,卻也有像 introvert / zodiac / astrology 這樣日常一些的詞。 (然而不少都有點過時)但是最讓人受益的還是書中對那些詞根詞綴講故事一般的介紹。語言本身是何等奇妙 —— 音節的隨意組合帶來的是有著千萬種變化意義的言語。
不過我還是懶…開始讀這本書是高二,現在都研一了還沒讀完。不過這本沒讀完的書也的確是我選擇語言乃至語言學作為自己所學專業的開始。所以,推薦給大家,希望也能激發你學習語言的興趣😄
🔗 @潘譽晗:找到世界的入口,然後做一輩子的旅人
還是想感嘆新井一二三老師的中文造詣是真的太棒了。之前上譯的編輯發過123 老師的新年問候,聽聲音就是很溫柔的人,然後看她的遊記就會覺得有種反差萌,照片上柔柔聲音軟軟的人,面對旅行和未知的世界,竟然有這樣的探索精神。
之前已經看過她的《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隨便從買到的她的書中抽了一本,卻是正確的順序。所以已經知道了 123 老師高一時期就開始一個人旅行的壯舉,包括第一次出國就是來中國的北京外國語學院學中文,雖然時間很短,可她還是要旅行。
我不算是玩得特別多地方的人,即使心裡有一顆想浪的心,可實際操作並不是很多,所以就太羨慕 123 老師有那樣的行動力還有家人的支持。
本書分成四卷,卷一是她作為旅人的對於旅行的理解;卷二是她的東京旅行故事;卷三是旅行途中那些美妙的食物,這一章看得我垂涎三尺;卷四詳細寫了馬六甲、平戶、澳門與長崎。
雖然自認為也是吃貨一枚,可我最喜歡的是卷一《尋找世界的入口》這一部分。我有一顆想去世界看看的心,而且想一個人。我覺得一個人旅行才是最好的方式,123 老師喜愛獨自旅行的觀點和我不謀而合,這讓我感覺很親切。
省內的短期旅行也進行過多次,大部分跑的都是一些古鎮,經過悠悠長長歲月時光洗禮的古鎮,本身就很有氣質,整個氛圍都淡淡沉沉,走在其中的時候整個人的心情都很平靜。就是第一次單獨去過古鎮之後,堅定瞭如果有可能,想一個人旅行的想法。我想如果是和朋友或家人一起遊玩,要顧慮的實在太多,每個人的愛好不一定相似,沉默的東西也不一樣一樣,要照顧彼此心情的遊玩實在是太不盡情。而一個人的旅行就不是這樣,走走停停的隨意全部憑藉自己喜好,扮演一個和平是生活中不一樣的沉默角色,也慢慢發現一點不一樣的自己,然後回家之後,感覺自己的人生再圓滿一點點,人在成長了一丟丟。
去旅行不是因為不想待在家裡的呀,我覺得長輩這一點的觀念要改變。外出旅行是總會回來的,不是移居也不是移民,只是為了再一次回歸而已。
這樣的想法,就覺得 123 老師真的太棒了。
🔗 @Chronic:《故事》
這是一本關於電影劇本的書,淺顯易懂,周鐵東老師的翻譯也夠棒,適合反复閱讀。拿下它直接是因為封面很吸引我。
對於一個純粹的門外漢來說這本書對我在劇本方面不可能有提高,對我來說它的核心是剝離,回歸本真。開篇定義了原理和規則,原理是本來的樣子遵循它可以讓事情更美好,規則是後來定的也就是說你必須得這麼做。
書中主要討論的是怎麼樣利用劇本或者故事這個載體去跟觀眾溝通,越回歸本真溝通效果越好。
在這個需要信息來刺激大腦的時代也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拋開商業拋開地位,平等地和觀眾坐下來聊一聊。拋開特效拋開流量,讓故事看上去像它自己而看不到雕琢的痕跡。
兩個小時的時間全程扣住觀眾很難。這其實讓我想到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不是指工作上那種教條一樣的,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如何在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雞同鴨講,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妖言惑眾,為什麼真情總是留不住。
構成故事的最小單位是節拍,書中大量的經典電影分析,一個個場景轉換的分析告訴編劇們電影如何抓住觀眾,而我更希望知道的是為什麼作為觀眾我會被這些拉扯的劇情深深吸引。看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我以為迅速看懂了一個人也許只是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看這本書的副作用就是再看電影有時候會看編劇寫故事的技巧,揣摩導演的心思,然後忽略電影本身。
這講的都是人性。本書作者是從說話者的角度無限去貼近傾聽者來討論,作為我們也應該去理解一下怎麼去當一個好的傾聽者。作者是寫不出經典的,作品公開以後,經典都是靠受眾們去領悟和創造。
故事的美好結局通常都是一種和解。書中提到故事也是有材質的,鴻溝是故事的材質。主人公們越過鴻溝去擁抱彼此的時候我們總是很容易被感動。
我自己從書中主要學到的是當一個信息出現時收發雙方應該有的態度和思路,話術可以幫你一時,真正的表達能力才會真的成為有效的溝通和情感傳遞。
總的來說開卷有益,溫故知新。
🔗 @BlackBoXo:我自己寫詩
推薦何偉的「中國三部曲」《江城》(River Town)、《甲骨》(Oracle Bones)和《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何偉是一個美國記者,曾在重慶涪陵擔任支教、擔任駐華記者,沿著長城自駕,根據這些經歷寫了這三本書。作為一個外國人,他用自己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實際上寫出了很多就發生在中國人身邊,但我們卻習以為常的事情。看了書其實很感慨,他作為一個外國人,比我更關心中國,關心中國在發展中的變化,他好像比我更了解中國。同時也因為他外國人的身份,大部分時間都獲得來自中國人的信任,使得他能夠跟隨著進入很多事件的深處。
作為非虛構寫作,何偉的語言比較自然幽默,讀起來也比較輕鬆。通過何偉,我看到了很多自己對中國的鄉村、小城鎮模模糊糊的印象,我也得以重新認識了中國。
Soft Nothings 是我在2019 年創作的一個新系列,這個系列由一句話長度的極短詩組成,聽說台灣稱這種超短詩為「飛鏢詩」;但它們只是一些情話,不至於那麼鋒利。在過去一年裡,我完成了上百句這樣的「情話」。 2019 年末,我摘選了其中的 100 句集結成冊,自印面世,它就是 Soft Nothings 迷你書。你可以稱它為超短詩詩集,也可以說它是一本情話集。歡迎來微博 tag 和超話 #Soft Nothings# 光臨,現在還在更新!
🔗 @溪柴:《單身社會》
《單身社會》,作者是 Eric Klinenberg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之前的著作《熱浪》獲得了多項文學和學術獎項。
書中主要討論在美國各個年齡階段和社會身份的人關於獨居時所面對的情況和社會現實。美國最早的獨居思想的啟蒙,來源於愛默生,梭羅等人。愛默生的《自力更生》中提到了不少關於社會相處中的危害。而梭羅在有名的《瓦爾登湖》也寫下了他的想法。
當然,獨居社會的形成並不簡單的源自於思想的改變,某種意義上它更類似於一個種子,沒有合適的土壤和水分是很難茁壯成長的,《單身社會》中提到了這裡的土壤水分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婚姻態度的改變:個人最重要的義務來自於對自身負責,而非對他的伴侶或者孩子。
2. 住所穩定性/工作穩定性的改變: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結構的發展,早先的農業社會的定居已不再適用於當下,人們因為生活,工作發展等等關係而不斷地搬離原有的住所,這因此產生「責任有限社區」,即鄰里間建立聯繫但卻並不期望這種關係會長久維持,從而居住社區間的責任或者社會活動參與的動力也開始降低。同樣的緣故也導致了工作穩定性的變化,雇主已不再有能力為僱員提供一生的工作機會,人們也開始清楚地意識到這是更純粹的僱傭合同關係,個人成為了最小的生產單位。
3. 女性地位的提升,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對於自身身體權益的主張也更加主動。相對於此前而言晚婚,分居離婚率也隨之提升。人們更樂於享受遠離家庭不受監管的生活和自由的親密關係。因而獨居生活為此提供了便利的空間。
獨居生活存在的問題也與我們息息相關:更多的社會責任分配,在存在社群關係的群居生活裡。人們或多或少會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而獨居生活意味的更強的自我意識之後,是否對社會責任的意識也會變得淡漠起來。以及獨居生活不得不面對的相互照顧,在獨居者進入老年化後,哪怕身邊有朋友也很難承擔起完全照顧其的任務,他們可能需要更親密的伴侶或者孩子承擔其這個任務。而目前的社會制度還不足以能解決獨居者這個問題。

🔗 @Clyde:《獵魔人》
此前幾番想向朋友推薦《獵魔人》系列原著小說,但每次都不知該從何說起。所以藉此機會不妨來給還未入坑、但對這一題材感興趣的讀者指指路吧。
(歷史/ 奇幻小說的)創作方法:選取一個有趣的時間段,特別是大動盪時期:戰爭、宗教衝突、政治壓迫、革命等等,把你的主角丟進這個女巫的坩堝,讓他在裡面尋找出路,讓他做出抉擇,讓他因錯誤的選擇而飽受磨難,讓他接受洗禮,讓他成熟,讓他找到或是失去他的真愛、良知、理想和人性。
這段引自原著作者的話位於重慶出版社譯製版《獵魔人》系列第一卷的開篇前言,不偏不倚地道出了整個《獵魔人》系列的故事基調——和那些為更多人所熟知的《冰火》《指環王》等作品不同,《獵魔人》不是那種把英雄與惡龍、高尚與平庸、光明偉岸與骯髒齷齪這些元素泥沙俱下、傾盤托出,交織出一部史詩呈現給讀者的作品。相反,獵魔人故事的主角因一份人人側目而視的職業(獵魔人),只能以一種過客、甚至是邊緣人士的姿態,行走於安傑伊構建出的架空中世紀世界當中。
所以書中獵魔人行業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中立」:拿錢辦事、誅殺魔怪,盡最大可能避免涉足人類世界的道德、人性與政治紛爭。這裡自然也就有了主角傑洛特(Geralt)在第一卷短篇故事《勿以惡小》中那句著名的行業自白:
惡就是惡,無論是大是小,每個人的標準都有不同,大惡與小惡的邊界也很模糊。如果我一定要在這當中做出選擇,我寧願一個都不選。
賦予獵魔人異人能力的「青草試煉」是否會同時剝奪他們作為人類的情感?書中很多角色都會時不時向主角傑洛特發出這樣的疑問。類似的,讀者肯定也會好奇獵魔人的中立準則在安傑伊筆下的世界究竟行不行得通。
開篇幾個堪稱「黑童話」般的獵魔軼事,借小角色之口簡單交代世界觀設定和人物背景之後,《勿以惡小》的故事緩緩展開。
帶著戰利品來到布拉維肯小鎮的傑洛特不僅沒有領到賞錢,反而捲入當地巫師斯崔葛布(Stregobor)和「黑暗公主」倫芙芮(Renfri)之間的恩怨糾葛:一邊是從小被貼負面標籤,受盡排擠、欺辱和磨難,最終東山再起渴望復仇的落難公主;一邊則是看似人畜無害、但早年為研究詛咒和魔法造就倫芙芮坎坷一生的直接推手。
本以為誰都不幫就可以大步走開的傑洛特,卻沒想到公主會走投無路訴諸「最後通碟」,以小鎮百姓的性命要挾巫師走出高塔。為了避免兩個人的恩怨最終發展為屠城悲劇,這位世人眼里中立、冷血的獵魔人最終還是在布拉維肯集市與公主一行人交手……
你聲稱小惡不存在,但最終你將站在一條血流成河的石板路上,獨自一人,孤單無伴。而且你不會有確認自己的機會,即使你真的是正確的……你得到的報酬將是一座墓碑和他人的惡語。我憐憫你……
相較原著,去年上線的網劇版《獵魔人》在敘事手法和時間線編排上有著不少創新,但《勿以惡小》依然成為了劇版《獵魔人》的開篇故事,足見其核心思想在《獵魔人》世界中的奠基意義:在一個充斥著劍與魔法、鬼怪橫行、南北戰亂的蠻荒時代,劃分善與惡、人與怪真正邊界的其實只有人性。傑洛特在「大惡」與「小惡」之間的糾結,正是他作為聯繫人類和怪物兩個世界的「中間人」角色才能深刻體悟到的困境。
就像CDPR 在《巫師3》遊戲中藉傑洛特之口所說的那樣,人性淪喪其實並不需要獵魔人試煉那樣的突變,不管是小說還是遊戲裡,這樣的例子他都見過太多了。
不過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出劇版《獵魔人》相比原著小說在背景鋪墊和人物塑造上的局限性:倫芙芮因「黑日詛咒」被排擠、驅趕出宮後的悲慘生活,對傑洛特出手干預產生直接影響的「崔丹姆最後通碟」以及倫芙芮一行人與這個通碟之間的歷史關係……這些都是驅使小說中不同角色做出選擇的關鍵因素,網劇因時長受限而進行的刪減,顯然會給新入坑的觀眾帶來不少疑惑。
書中穿插的物料也可以作為遊戲和劇集的補充資料閱讀
好在不管你是通關遊戲後面對廣闊的《巫師》世界悵然若失的遊戲玩家,還是圍觀「大超」亨利·卡維爾美好肉體但被劇情時間線攪得頭腦焦熱的劇集觀眾,安傑伊·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的原著小說《獵魔人》系列應該都能夠填補你心中那「最後一塊拼圖」;對那些此前沒有接觸過「獵魔人」題材作品的讀者來說,原著小說也是一個風味獨特、故事引人入勝的魔幻題材佳作。
🔗@張奕源 Nick:《庆余年》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朋友就推荐过我读这本书。但直到今年年初电视剧大火,我才真正想起来把《庆余年》的原著给读了。
嚴格地講,這本書我是聽完而非讀完的——《喜馬拉雅》上有這本書的授權有聲版,我利用每天睡前、走在路上等時間零零碎碎聽了倆月,搞定了這本大部頭。
《慶餘年》是網文出身,但從小說主題到行文運筆都是嚴肅文學的路子。儘管它也採用了穿越文常見的架空歷史的設定,但小說的主人公範閒在發現自己穿越之後並沒有大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反倒在一次次的權謀衝突中逐漸感受到自己腦內的現代理念與封建集權思想格格不入,最終走上了捍衛「真我」的道路。
小說從一開始就非常吸引人——範閒來到了古代的世界,卻發現這裡的人說著中文、寫著漢字,有著和中國古代相似的製度和文化,卻沒有春秋戰國的歷史,沒有孔孟二聖,也沒有四書五經。與此同時,現代社會的影子也照進了帝國的角落,這裡有牙刷、有肥皂,甚至有報紙,彷彿整個世界都錯亂了。故事從範閒心中的疑惑和解謎過程出發,漸漸逼近更複雜的真相。
《慶餘年》裡最廣為人知的「名場面」無疑是「範閒殿上吟詩百首」——範閒利用所處的時代承襲中華文化卻沒有中華歷史的特點,一口氣吟誦了上百首自己「前世」記憶中的名詩詞,震驚天下,成為一代詩仙。電視劇裡的這段劇情 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發,引發了一股背古詩的小熱潮。相比之下,書中的這段細節更多,衝突更大,從受辱到翻盤的過程也更加爽快過癮。
作者 貓膩 在佈局和筆法上的細膩令我印象深刻。全書以《紅樓夢》中的一句小令為名,整體架構呼應了《紅樓夢》,「範閒抄寫《紅樓夢》」也成為串聯全篇的重要線索。故事中的懸疑和人物關係環環相扣,從細微處到大格局都像齒輪一樣精妙契合,我在聽《慶餘年》的時候,不僅很享受內容上的層層推進,也驚嘆於貓膩老師的寫作技巧。
故事裡的人物塑造也非常出彩,儘管這部小說出現了海量的人物,特別是隨著情節的發展,範閒身邊的人物不斷變換,圍繞著他的陰謀和爭鬥也不斷升級,但每個人物從來到去都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想起來也能清楚地記得每個人物大概出現在何時,做過什麼事情,有怎樣的性格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版《慶餘年》的人物塑造在我看來更勝原著一籌,從範閒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突出,對邊緣人物的增砍尺度也恰到好處。有如此成功的電視劇改編,恰恰得益於《慶餘年》原著對於人物的描寫非常紮實細膩,給了編劇延展和聚焦的空間。
不過,這本書在行文上也有不足,在描寫人物動作和心理時反複使用同一類詞彙(譬如形容為難時頻頻出現「嘴裡發苦」),略微影響了閱讀時的暢快感受。但整體而言瑕不掩瑜,如果你還沒看過《慶餘年》,找來一讀一定不會失望。
《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的作品。記錄了關於納粹在奧斯維辛的暴行(其實沒有刻意的很多的情節與描寫,大概就像“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以及大量的思考,探尋。
。
這是一本放在待讀裡面很久的書,也是知道自己會喜歡的書。總算看了,有點激盪。
作者克制、冷靜、盡可能客觀的描述當時,以及後來的所見和感想。關於記憶的可編輯,關於受害者的羞恥,關於集中營裡的交流與不可交流,關於無意義的暴力,關於掙扎的知識分子,關於未經歷者的成見,關於書籍出版以後,德國的來信。
作者很認真的在回溯,在試圖理解,理解當時的一切,當時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理解為什麼會發生;理解後來的加害者為什麼否認自己有罪;理解為什麼普通人會問他們為什麼不逃跑。然後一點一點剝開了來談。
(我覺得這可能也是作者自覺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然可能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
感覺他也並不致力於真的講透徹,這些事情,哪有什麼可以講透徹的呢?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發生著。各種因素,複雜的作用在一起。
可是這災難太超出想像了,永遠無法解脫開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牛津通史讀本:佛學概論》
內容如書名
牛津這套書,感覺質量,或者說,和我胃口的程度參差不齊;翻譯水平,或者說,我讀起來舒服的程度也參差不齊。
但這本絕對是其中最舒服的。
短短的小書,深入淺出對佛學的概念進行介紹和梳理,全面又具體,對於個別想了解的具體概念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就好了。對我來說,掃除了不少誤解,意外地覺得和自己的很多想法還蠻契合的。大概會更認真的去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
知道了佛學原來和我在社會裡自然生長知道的了解的以為的其實是有些不一樣的。大約也糾正了一點自己的狹隘。而從某個角度想,會覺得由此與佛結緣。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失明症漫記》
在特殊的時期,看這樣的故事,還蠻特別的感覺。大概要慶幸沒有淪落到書中那樣的地步。
但也未嘗不覺得, 書中有好多好多片段、情節都在身邊以不同的形式發生著,讓人唏噓不已。
書中,初期的患者們,被政府隔離關在精神病院裡的日子裡,人與陌生人之間,人與親友之間、人與自身之間,的關係、相處模式,不斷地被考驗和發生變化。每個人如何定義自己?每個人本身的價值觀被放在火上烤。生存還是尊嚴?還是有尊嚴的生存?人可不可以懦弱?又該如何堅強?
書中沒有一個人有名字,但幾乎人人都鮮活,不止有群像,還有細緻的肖像。很多人讓人印像很深。真實、又荒誕。仔細想想,這就是世界運行的模式而已,真實又荒誕,沒有人的形象,是單純又統一的,大多都有其複雜的一面。
其他今年看了喜歡的,大概就是,特德·姜,《呼吸》《你一生的故事》。
其中《你一生的故事》這篇故事真的,太喜歡了。全書都籠罩著一種,個人非常喜歡的溫柔迷離的氛圍,緩緩流動的敘述,包裹著書中的角色,也溢出來包裹著讀者。故事里處處都有一種隱約的,中國傳統的某種類似哲學的東西在裡面。彷彿有點宿命又充滿人性,太喜歡。有點以前看何夕的《傷心者》的感覺。又不一樣,大概這個更暖一點。
《那不勒斯四部曲》:你走得越遠,就會越自在
那不勒斯四部曲,2011 年至2014 年間,埃萊娜·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
埃萊娜是一位作家,本書以她的視角和口吻來寫,讀起來很有沉浸感。莉拉和埃萊娜一起成長於那不勒斯一個破敗的社區,從小形影不離,彼此信賴,但都視對方為自己隱秘的鏡子,暗暗角力。看起來是不是很像意大利版「七月與安生」?
其實不然,這本書顯然有著更宏大的格局,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意大利,主人公的生活也並不是在結婚後戛然而止,相反這正是一個開始,開始反叛自己的階層,開始尋找自由的旅程。
埃萊娜通過努力讀書直到大學畢業,後又嫁入名門,看似擺脫了那個貧窮落後粗俗不堪的那不勒斯,提升了自己的階層,但骨子裡被貧窮打上的烙印一次次提醒著她:你和他們不同。
作者在書中多次寫道埃萊娜在面對與她不同階層人時的困窘和難堪:
是的,我和莉拉永遠都成不了那個在學校外面等尼諾的女孩,我們倆都缺少某種難以描述但至關重要的東西,即使遠遠看到她,也能從她身上看出來的一種東西,那種氣質,要么有,要么沒有,靠學習拉丁文或者哲學是不能獲得的,甚至賣香腸和鞋子賺錢也沒用。
襯衣裡面很不得體,衣服下面是貧窮和失禮。
她充滿著困窘:「我一直都很害怕,害怕說錯話,害怕語調太高,害怕衣服穿著不得體,害怕表現得猥瑣,害怕自己沒有真正的思想。」
她安慰自己:「儘管我是一個女孩子,儘管我出身貧賤,到現在我還保留著之前的習氣,但在我二十三歲的時候,我爭取到了出版一本書的權利,我的一切都無可厚非。」
但當她再一次置身體面的階層時,「那個戴著厚鏡片眼鏡的先生,讓我覺得羞怯,我又被打回原形,又成了那個來自於貧民區的小女人,那個門房的女兒,操著一口的南方腔,很驚異自己能走到這一步,在那兒扮演一個年輕、有文化的女作家的形象。」
書裡反復強調著「庶民」:
我們就是庶民,庶民就是爭搶食物和酒,就是為了上菜的先後次序、服務好壞而爭吵,就是那面骯髒的地板—服務員正在上面走來走去,就是那些越來越粗俗的祝酒詞,庶民就是我的母親…
埃萊娜說自己的一生是提升社會階級的低俗鬥爭,通過讀書走出這個破敗的城區,而莉拉抗爭不過命運,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但是埃萊娜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嗎?莉拉又是真正的妥協嗎?底層女性長大的莉拉深知,她們需要反抗的不止是擺脫庶民身份,而是反抗一種更殘酷的命運—莉拉參加了罷工和工人運動…
因為作者是以埃萊娜其人來寫這部小說,她太真實的在剖析自己,那些難以啟齒的隱秘心事都被誠實的記錄下來,埃萊娜和莉拉友誼裡的嫉妒和疏離都被清晰的刻畫出來,真實到讓人簡直要誤以為這是本自傳。
我很擔心斯特凡諾不讓她去,但我又害怕斯特凡諾讓她去。我害怕她去的時候穿的很扎眼,就像去找索拉拉兄弟那次一樣。我還擔心無論她穿上什麼衣服,她的美貌都會像星星一樣光芒四射,每個人都會被她迷住。我擔心她會說方言,會說一些不得體的話,暴露出她只有小學畢業的文化水平。我很擔心她假如開始說話,所有人都會為她的聰明感到震驚,加利尼亞老師會被她迷住。我擔心老師會覺得她既傲慢又幼稚。我擔心老師會發現我不過是莉拉一個黯淡的影子,她不會再關心我,而會專注於她,會想再和她見面,會讓她回到學校裡繼續學習。
太真實了,真實到難以入目。這裡的每一個人都真實的讓你難以喜歡,每個人都沒有金手指,莉拉顯然是那個主角,但她畢竟不是普通人,她是「天才」,我在埃萊娜身上能找到更多的共鳴。
埃萊娜有一種很難得的品質—「向好」,很多人往往在第一層 「見好」 上就被絆住。埃萊娜追隨莉拉,是因為她看得到莉拉身上有自己沒有的東西,那些聰明、果斷、堅決、凶狠,是她想要擁有的,她想在莉拉身邊聽她講話,談論那些思想。包括喜歡尼諾也是如此,「我已經太落後了,尼諾可以幫助我,彌補我所不知道的領域」,「我聽他說話,感覺我的頭腦被點亮了,就像曾經的莉拉對我的啟發一樣,他對我說的話能幫助我成長。」 和大學的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她擁有了他的一些習慣,「這些習慣在我身上根深蒂固」,她好像善於吸取別人身上那些優點,並把那變成自己的東西。
埃萊娜也是真誠的,真誠到讓人不忍責怪,她說「我已經習慣於討得所有人的喜歡,別人對我的喜歡,對我來說是一層亮閃閃的盔甲」,她為了討得別人喜歡努力的看報紙,說著那些自己都不懂的政治言論。她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並且懂得堅持。
很多人疑惑明明莉拉才是更聰明的那一個,可為什麼看起來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人卻是埃萊娜呢?在小時候可能就注定這個結果了,莉拉提出要看海,先要回頭的也是她,埃萊娜是想堅持走到海邊的人。這一段在她的自述中是這樣描寫的「你走得越遠,就會越自在。而我呢,僅僅穿過大街上那個隧道,我都會感到害怕,你記不記得,有一次我們想去看海,後來下雨了?我們兩個是誰想繼續向前走,是誰想後退的?我還是你?」
從這個角度看莉拉對於埃萊娜來說,大概是她的指路者,我做不到的,由你來完成。
最後放一段埃萊娜關於學習的想法:
正是因為社會不公正,才使學習對於有人來說是非常艱苦的事(比如說對我),但對其他人是一種消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管社會公平不公平,人們都必須學習,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兒,非常好的事兒。
文學類:阿乙《下面,我該干些什麼》、路內《追隨她的旅程》、田耳《被猜死的人》、班宇《冬泳》
非文學類:克萊爾·威克斯《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漢斯·羅斯林《事實》、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彼得·沃森《20 世紀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