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文章是應該發在聖誕夜至除夕期間的,結果當時我一度忙於期考和旅遊,所以此文拖延了。按照以往我的寫作,都會先聲明文章純粹是經驗分享。經驗積累不是一朝一夕,而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閱讀其他經驗分享的源流,把別人的體系調整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常說的自適應);二是針對自己體係出現的問題或是想要改善的方面產生的思考。
在我寫文章之前,我通常先做調研,考察同類型的技巧是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這些分享的內容是不是通用的,使用效率效果如何等等。有趣的是,本文中有許多技巧是我反复在不同博客處了解到的。所以本文更像是一篇綜述,而非經驗分享。
按照慣例,首先是本文的目標群體聲明:本文面向想要製定和實踐個人年度計劃的群體,也就是說只在朋友圈發「點多少贊就讀多少本書」但是沒有讀夠這麼多本書的朋友,如果明確缺乏改善這種情況的動力,可以不需要繼續閱讀了。
制定年度計劃的起因
制定年度計劃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實際上,我認為年度計劃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是必須的。
一是因為個人執行力尚未達到製定目標對應的執行力要求。這個道理很好懂,對於年度計劃之一是減肥的人們來說,他們需要評估從現有階段到實現目標之間需要花費多少意志力和執行力,但是一般來說,量化方法是缺乏的。在缺乏統計數據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執行力,導致計劃執行出現延遲、堆積的任務和沮喪的情緒。
二是因為製定計劃的成本可能遠超於實現目標的成就。正如在我之前文章下某條評論所提到的,建立個人體係可能會消耗很多精力。如果在製定完之後筋疲力竭甚至無法進行計劃的實施,對於一些人來說計劃就成為了空洞的無效理論。或者由於過度注意矯正計劃的執行情況導致執行反而不能分配到合理的精力導致得不償失。
還有一個額外的原因是我們不需要通過制定計劃來生活。在我大概二年級的時候,有一集柯南對我的觸動特別深,對我的自我塑造產生了極大影響。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位女性每天通過同樣的路徑通勤,一個蓄謀已久的仇敵就通過觀察她一成不變的生活把她摸透,進而將其殺害。於是我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能是單調的、穩定的、局域的,一來是出於安全考慮1 ,二來是因為冒險家精神讓生活更有趣。但制定計劃就意味著在製定的範圍內,人生是確定的。
除非制定是為了創造不確定。
這種說法並不太準確,我們可以改成「制定計劃是為了控制確定性以創造或對抗不確定因素」。聽起來不夠漂亮,卻接近制定冒險家製定計劃的邏輯。當然,必須要說明的是人仍舊是范式構成的2 。 Naval Ravikant 是這樣描述的:
I think human beings are entirely creatures of habit. Young children are born with no habit loops. They’re essentially born as blank slates. Then they habituate themselves to things and they learn patterns and they get conditioned and they use that to get through everyday life.
Habits are good. Habits can allow you to background process certain things so that your neocortex, your frontal lobe, stays available to solve brand new problems.
既定的、继承的、习惯的性质意味着它们经过测试或考验,具有稳定性,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同时也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石。而且不同于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个人的年度计划几乎是潦草的、指向性的、博君一笑的。需要说明的是,年度计划并不是人生计划,它们仍然需要坚实的执行力,只不过它们鲜活、灵巧、松散、具有充分的可调整空间3 。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制定年度计划是为了指明年度前进的方向,产生规划零碎任务的重要性标准,以及或多或少地提高对时间的掌控力。当然,也可以狭义地定义为时间限度以年为单位的计划集合。
制定年度计划的步骤
注:以下步骤为时序
第一步,个体分析和环境预测。
由于计划的跨度大,影响力也会相应提升,即对个人的改善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我们也要从更大的分类下手分析。一个通用的方法,就是衡量哪些方面会对你的幸福产生影响4 ,比如常见的事业/学业、兴趣、健康、感情、家庭、财务、人际关系等。这将成为计划执行的内部动力。
另一方面,环境预测则是通过考察外部迫力对分类进行补充,并对本年的主要时间有所了解,以便于制定具体计划时不与它们冲撞,比如确定的期考时间和对应的提前一个月的复习,会占用掉很大一部分精力。一个值得说明的地方在于,两个不同方向提供的动力可能归结到同一个方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对于某一理论的兴趣属于我个人的内在学习动力,而课纲上规定的课程则提供了我外在的学习压力,两者最终都归类于学习类别下。
分類的作用,正是在於將不同類別的任務執行區別對待,這樣才能將我們計劃內的精力分配與實際執行能力匹配起來,一則不至於出現全身心投入於事業而導致身體出現大問題的狀況,二則不至於由於雨露均霑導致個人發展缺乏明確的指向。
經過分類之後,我們需要了解每一類分別處在什麼狀態,這時我們需要在各個方面下進行更細緻的考察。比如關於健康方面,可以細分為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然後關於前者嘗試問自己一些具體問題,比如:
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是什麼?
過去這段時間的情緒起伏程度如何?
睡前容易感到充實還是空虛?
對陌生狀況出現時第一反應是緊張還是興奮?
……
可以查詢更可靠的標准或量表來評估目前各方面的狀況,但即使僅僅通過自問自答,不訴諸任何規範也能夠對各方面的現狀有把握。
在明確情況了以後,我們就應該考慮每一分類在年度計劃中值得多少精力,或者為了改善和提升這方面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和意志力。我們可以提出希望改善的方面。比如在提問自己「一年陪伴家人的時間有多少?」之後,如果覺得仍舊不足,家庭就成為計劃中需要補足的一方面。這一步是通常出現「我要減肥!」的口號聚集地。回到開頭那個點贊看書的例子,一年看100 本書並非不可能,但是這要求執行者4 天內必須看完一本書,那麼儘管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個任務對應的精力可能遠超於一條普通朋友圈甚至是職業任務的精力,是否能完成和是否值得完成就需要考量。
進一步地,我們還可以提出展望。儘管有的方面發展順利,我們仍然能夠產生期待。一個需要說明的情況是,展望不僅可以屬於某一個分類,也有可能以同時提升某幾個方面的願景出現。比如「我要在 2020 年去遍歐洲十國!」就既屬於健康又屬於人際關係。儘管可以為了這些特殊情況把分類改成標籤再考察,但分類僅僅是為了能夠讓我們對年度計劃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認識,所以不必過於拘泥於具體形式。
第二步,參考上一個計劃週期的效果。
我們分為兩種情況來考察,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此前沒有做過年度計劃的群體,和做了年度計劃但是並沒有具體考察指標的群體異途同歸,均為不可量化的考察。對於沒有年度計劃結果的對象,短週期如月度計劃的執行力也可作為參考。
可量化的計劃提供了清晰的圖景,年度計劃不至成為空中樓閣。我們需要分析的數據只有不同類別下任務的時長、完成的數量和有效考察的周期長度。並非所有的類別都使用統一的參考標準來考察執行情況,這也是我們需要將影響因素分類的原因。
如果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數據,我們就應該開始回顧去年的生活,進一步至之前的生活。此時要注意,這種回憶很容易像泥沼般將人糾纏住,導致注意力漂移到過去的故事上,而不再關注於製定計劃。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過去生活在以上列出方面中的表現,利用具體的問題——比如「體脂率有所下降」——來衡量,而非單純的檢查身體好不好就戛然而止。
關於如何回顧和調整計劃,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 。
在回顧以往計劃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步驟是考察自己的執行力。在漲湯的 這篇文章 中提到的利用平均值來估計執行力,是一個非常常見而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考察每個分類下執行任務的時長、數量和速度,來評估自己對於某個側重方面的執行力有多強,進而知道相應分配多少精力才是合適的。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不同方面分配的標準本來就不盡相同。具體來說,比如每週三次針對腹部健身20 分鐘——即任務時長為20 分鐘——就能夠達到保持馬甲線的效果;而每天需要推導四小時——即任務時長為4 小時——的公式才能夠理解一個定理(只是舉例)。因此除了參考自己的任務時間,還可以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來確定合理標準。如果執行水平在已知水平之下,就說明如果還要進一步提升的話,需要分配更多的精力或時間。
第三步,確定計劃中的重點。
確定計劃的重點,實際上就是分配總精力的過程。在上一節中,我們略有提到,不同方面獲得分配的精力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列出的影響人生幸福的各方面當作木桶效應中的木板的話,我們就可以根據現狀和均值的差距進行精力分配的排序,只要注意是衡量該方面和期望值的差距。如果我們不取期望為均值,而希望其成為庸中佼佼,我們就把對應的方面進行調整即可。
具體來說,比如我希望我的學業可以成為生活的重心,那麼我分配在學業上的精力可以超出其他方面許多,對應的設立目標也會超過大多數人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平均值。
由於一年時間,一月時間和一日時間都是固定的,時長或完成速率可以成為我們衡量精力最有效的標準。但是這也並不唯一,簡單任務顯然比複雜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更少,完成速度也就更快。對於那些能夠使用肌肉記憶的勞作型任務,它們幾乎不消耗任何精力,反而可以作為任務銜接時的休閒。
根據我們的心理預期對其排序後,我們就知道在兼顧各方面的情況下如何投入才能保證生活正常順利的運轉。這一步常常被指定計劃者忽略,甚至在我剛剛接觸任務體系的那段時間,我因為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中興奮得忘乎所以,導致身體素質驟然下降。確定計劃的重點,實際上也提醒了計劃制訂者規範非重點的精力分配,避免顧此失彼。
第四步,制定目標、劃分階段並確定量化指標。
在我看來,個人年度計劃應該是輕鬆的,它不是一本具體的說明書知道全年每一天如何認真完成,更像是一條寬闊的道路任憑選擇哪個車道都可以通往最後的目的地。年度計劃應該保留足夠的靈活性,以應對在執行計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性。不同於週計劃和月計劃,這兩者由於時間跨度短,如果留太多餘地會由於積累而使整體計劃完成度降低;年計劃像是戰略和綱領,使得我們在明確的目標考核下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年計劃的具體任務時間粒度大,不需要細緻入微。
我們根據上一步的排序來分配任務,從天馬行空的靈感下手,諸如「對自己好一點」「學會獨處」和「保留一份孩子氣」這種沒有信手拈來的想法都是可以的。因為除了年度計劃,沒有其他地方能夠讓你還把這些事情當作夢來實現。一個採摘靈感的好方法是從後往前看,想像自己現在已經處在未來年末的總結朋友圈面前,哪些已經實現的事情能夠讓自己覺得這一年過得能饜人望,氣得志滿呢?
接下來,拆分靈感為目標,首先找到行為或行為組使得當其完成時你能夠確定你實現了這個夢。比如「學會獨處」可以拆分為一系列「一個人完成」社會期望群體完成的事件,比如「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旅行並寫旅行日記」等。這一步可以參考 WikiHow ,它甚至可以教你如何 French Kiss ,或者如何找到對象。
顯然,根據時長和難度不同,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從簡單的小任務開始做,直到解決某一系列任務後標定為一個階段,比如「一個人看電影並覺得沒有人在耳邊點評劇情的時候很自在」。給任務劃分階段,是因為總計劃的時間很長,很容易因為堅持不下去而全盤放棄。劃定階段,實際上就像是在前進的路上埋下了里程碑式的自我鼓勵,能夠在年度計劃中保持穩定的執行力。
確定量化指標,一則是為了滿足原始的 checkbox 樂趣,二則是為了使目標能夠明確地被實現。如果不確定量化指標,任務的實現可能成為可望不可及,而失去指定計劃的效力。當然,如何確定量化指標才是難點。一個很好的著手點是從次數、總時長或平均時長來下手,比如靈感是「學會控制情緒」,任務是「減少生氣的次數」,量化指標可以是「當彈錯音時不砸琴50次」視為一個階段性的成功。
除了任務自身的量化指標外,我們還需要考察執行力。通過任務的時長、完成的數量和有效考察的周期長度這三個指標,我們可以看出單位時間內完成某類別任務的數量——速率越高說明每一任務對應的精力越少,完成任務數量和規劃任務數量的比值——比例越高說明越接近需要分配的精力越少,延長有效考察週期甚至可以找到精力爆發點和持續時間,這些都可以作為調整任務分配的參考。
無論如何,任務都應該被計劃在一定時限內,明確的時限能夠提高個人的執行意志。
第五步,執行、回顧和調整。
實際上,大多數人最終年度計劃失去效力是在這一步。當然,我說的並不是在執行這一步,儘管很多人說自己不能實現管理體系的原因是因為執行力不足。我指的是執行後調整的步驟,在明確量化指標的情況下,如果簡單由於執行力不足,我們可以下調指標對應的門檻,使得完成階段性任務變得輕鬆,這只不過是將一個超長的年度計劃拍碎了,多加了幾個里程碑罷了。大多數人失敗的原因,是在於不檢視/回顧/自省/复盤,意識到任務後調整才是使得任務持續進行的關鍵。
這也正是為什麼年計劃需要保持鬆散的性質,如果年計劃制定得滴水不漏,那麼我們也無法在調整的時候拉長任何任務週期,任務自然容易失效。
除此之外,上一節沒有提到,但也常出現一類任務是,借鑒既定的任務分配。比如目標是「學會photoshop」,並在一些經驗豐富的博主下找到了系列課程,因此任務變成了「第一課」、「第二課」……。由於時間跨度可以年為單位,故也併入年計劃範圍內。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它常常執行不力,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限定任務完成的密度太高了,或目標和其他任何目標都沒有關係,這種懸空狀態容易使得我們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判斷這類目標是毫無用處的,進而放棄執行。解決方法也很簡單,根據執行情況和當年之後其他精力的平衡做判斷,而不是下意識地做判斷。因為懸空狀態的任務以後也可以成為用以延伸其他任務的核心。
保持計劃長期生命力的技巧
1. Be SMART :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sults-focused, and time-bound,即任務需要具有明確、量化、合理、有針對性和有時限的性質。
2. 關注任務連續性和任務之間的連接。由於年度計劃起到了統籌規劃的作用,我們更能夠關注那些同類別下的不同任務和不同類別下的任務,當相似的任務間銜接執行時,任務轉換的精力成本會相應降低;而精力不同的任務之間銜接執行,能夠起到調整注意力的作用。
3. 同一項目可以具有多個考察的量化指標。舉個例子來說,我派一位作者對自己文章質量的評判標準是以能量/字數,比例越高越說明文章精簡有效;而我對文章的評估標準是以能量/閱讀量,比例越高越說明文章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對於同一任務給出的不同數據,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關注的側重點來考察執行情況。
4. 了解自己的每一個計劃和任務。儘管這也是任務管理體系存在的原因,了解自己的每一個計劃和任務能夠讓我們有效判斷哪些任務是有效的,而哪些已經失去了執行效力成為日記中的一抹靈感。任務管理系統(尤其收納和回顧環節)雖然職責在於幫助我們專注於眼下的事情,但一定程度地掌握自己的計劃和任務也不會使我們渙散,反而能夠使某些不可執行的任務避免積灰的命運。
5. 區分任務和習慣體系。習慣之所以需要被區分,正是因為它的任務對於實現目標來說是存在執行力梯度的。習慣剛開始養成時需要一定的精力來解除心理障礙,所以相應的能夠執行的任務量不大,但任務密度又要保持一定(來促成習慣養成),因此任務一定要分散到最可執行的粒度;不僅如此,習慣養成之後,就可以相應調整任務密度和精力,它本身對應的調整很多。而與之區別的任務,不存在這麼精細的調整也能夠保持較高的執行水平,所以兩者不以混淆。
6. 不需要過度細化。年度計劃不同於其他週期的計劃,它用以統籌全年,所以必定會在執行過程中遭遇許多變量,進而做出不同的調整。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完全放棄某個目標,只要我們確定它的重要性不再與計劃時相同,它就可以被放棄。但是月計劃和周計劃,如果出現任務被放棄的情況,相應的執行水平就會顯著下降,從而影響其後的其他環節。
結語
本文閒言碎語,分享的是平時收集的靈感和思考的經驗,感謝閱讀,歡迎討論!參考鏈接如下:
1. https://enhancv.com/blog/personal-development-plan/
2. https://medium.com/personal-growth/how-to-plan-your-ideal-year-2d12ff073467
3. 有效避免任務堆積的任務管理實踐
4. 如何建立個人體系的防崩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