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記者,我每天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有很多朋友看到我靠寫字養活自己,也躍躍欲試,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擔心自己沒有「寫作天賦」。
的確,現在有很多寫作者愛說,寫作是一個「上天賞飯吃」的技能。我覺得這些都是自我陶醉。大部分人都想被稱為「天才」,而不是「努力的人」。但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們,近距離觀察過他們的生活,你就會發現——他們如今順暢流利的文字背後,是長達數年的原始積累。
寫作不是一門等風來的技能,靈感是業餘選手的藉口,職業選手都有自己的方法論;寫作也不是一門閉門造車的技能,它需要不斷跟其他人發生連接和對話,你的人生歷練足夠豐富,你的洞察才會稍微不那麼貧瘠;寫作更不是一門全憑天賦的技能,遣詞造句可以在不斷模仿和錘煉中學到。
這篇文章是我做記者這段時間對工作的總結,也希望能夠幫助到有寫作想法的同學們。簡單來說以下這幾個感悟貫穿了每個環節——
- 你得清楚自己是為了實現什麼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得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你還得知道自己不做什麼。
- 堅持是最大的天賦。
- 對不可改變的事要學會放棄。
- 真誠是最重要的品質。
這幾個感悟也是我對這份工作的感悟,聽起來有點過於虛無縹緲,我這些感悟,這些虛事要怎麼實做,怎麼把它們融入到麼處理資料,突破採訪和寫文章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如何採訪
採訪是記者最重要的工作,採訪質量直接影響了作品質量。
做好準備
真誠是最重要的品質
用聊天而非提問的方式開展對話
做好準備
做好準備是最基礎的工作。前 GQ 編輯總監曾鳴就說過,自己每寫一個新話題都要把搜索結果前 10 頁看一遍。最起碼你可以從這些搜索結果發現讀者在關注什麼討論什麼,這些會是你要思考的方向,你要提問的問題。
做好準備是建立雙方信任感的第一步。想像下去你採訪公司高管,問及公司營收數據,可是公司才剛公佈了財報,對方會怎麼想你?好吧,其實大部分情況他們不會多想,因為沒有做功課就上陣的記者太多了。
但如果你做得更細緻,更周全,對方會因為你做足準備而更尊重你,你尊重對方,尊重彼此付出的時間。即便是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都會被做足準備的對話打動。
我做準備的方式還蠻簡單的,把現有的資料看一遍,記下當時的思考,每一個思考都變換關鍵詞繼續搜索,看不同人是怎麼解讀的。
真誠最重要的品質
無論是跟企業負責人對話,還是跟消費者對話,都得真誠以待。如果約定要給他們看文章,就得遵守諾言。不要欺騙,不要扮演,不要說違心的話。往長遠點說,你不是乾完一票就溜了的人。受訪者都在短時間內對你打開心扉,那麼這就是你們建立起更親密關係的機會,要好好珍惜這些機會。
沒有人是笨蛋,一個活生生的人坐在你面前跟你聊天,你肯定能感覺到這個人是否有所隱瞞,是否另有所圖,要真誠,要尊重。
用聊天而非提問的方式開展對話
這是我非常看重的技巧。有時候我不會給出問題讓受訪者回答,而是說我自己的觀點,如果你做足準備,能提出有價值的想法,對方的回答會比你設想的更多。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做好準備。
在採訪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我說得對,對方會順著我的思路再展開給我解釋,如果我說錯了,對方也會反駁我,給我指出一條新的路。大部分有價值的回答都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另外,聊天的方式也會讓整個交流變得更輕鬆,一問一答的形式很容易讓整個環境變成言行逼供。聊天氣氛不好,大家就會說得更少。
二、如何下筆
我寫作習慣是:
想清楚要表達什麼核心問題;
列文章提綱,簡單寫幾筆,推敲現有資料能否支撐核心信息;
用 3 個小時一鼓作氣寫初稿,不管具體用詞、錯別字和表達尺度;
處理文章出現的問題:補充採訪、核實事實、確認數字等;
解決文章細節,確定終稿。
如何找到核心問題
是什麼限制了他們?我們不是最聰明的人,企業負責人也遠比我們聰明得多。連我們都看得出來的決策失誤,為什麼他們卻沒辦法糾正,限制他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限制他們的東西,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他們各自的慾望是什麼?人都是有慾望的,慾望讓他們有了行動,當實現慾望的道路受阻時,就有了矛盾衝突,也就有了故事。商業報導看起來只是數字的起伏,背後隱藏的是一家企業領導者們的慾望與恐懼。
開篇要抓人眼球
最簡單的辦法,找到一個矛盾衝突點,在行文一開始就扔出來。
比如某家公司對外公開的數據一直處於上升狀態,但這些數據背後是犧牲了誰的利益?又比如某些人想要得到什麼,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當然也可以直接用受訪者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的話,寫作者也可以直接說明我們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話題。
這個做法就像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方式:開場五分鐘內就有一個爆炸場面。
要學會取捨
每一句話都得它存在的價值,只是為了描述場景,對故事推進沒有幫助的文字不寫,不應該出現的內容就放棄。
三、終稿後的資料整理
你當時的思考是最需要整理的資料。
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整理習慣——用關鍵信息做標題,搜索定位文件。
完成稿件後會有很多資料需要整理。比如公司信息、採訪速記,還有最終沒有用在文章裡但是是我在閱讀資料時的思考。這些東西里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思考,特別是在研究一個新模式和新公司時,這些隨意寫下的思考都有可能變成有價值的提問,為下一個更深入的探索做鋪墊。
所以紙質筆記有個非常好的地方——只要你白紙黑字記錄了,即便劃線表示不採納這個想法,你還是能追溯到當時的思考。
大部分時候我都會隨身攜帶本子和筆,在看資料的時候隨手劃上幾筆,寫上自己的思考,採訪的時候也會把一閃而過的想法記錄下來,沒帶本子就用電腦記錄。所有工具都只是用來輔助你實現目標的,不要太過依賴工具。
做整理時我會把當時的思考都歸納成幾點,存放在最終成稿的開篇,方便攜帶也方便搜索。
至於公司信息和採訪速記,我全都放在 Ulysses 中。我新建了組「工作-資料」,資料會用「時間+公司+受訪者姓名」等關鍵信息來做標題。如果資料裡有很有意思的內容,我會把它複製在文檔的開篇,方便我在翻閱文檔時溫習當時的記錄。
選擇把資料都放在一個組裡有兩個主要原因:
無論是 MacBook、iPhone 還是 App 內,我都是用搜索來定位文件;
新聞報導不像一個會完結的項目,它是線性發展的,後續資料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斷靠新建組來管理資料,組只會越來越多。這種套娃式的資料管理方式,只會管理成本會越來越大。
資料整理的方式沒有正確與否,全看個人習慣而定。
四、推薦讀物
最後推薦幾本我常看的寫作教程,每當我一籌莫展我就會翻閱這幾本書。
-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由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集聚全美傑出新聞記者和非虛構作者,分享他們獨到的創作經驗。涵蓋各個方面,從尋找一個好的主題、搭建故事的敘事結構、塑造作品品質,到撰寫和出版你的第一本書。
- 《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本書涵蓋了報告文學、散文、小品文等非虛構文學創作的各個環節,包括故事理論與結構、場景、動作、人物等,並介紹了初稿、修訂、編輯等出版流程。
- 《故事 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創作的原理》自 1997 年初版以來,《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至今,仍屬於美國亞馬遜最暢銷圖書中的 Top 1%。集結了羅伯特•麥基30 年的授課經驗,本書在對《教父》《阿甘正傳》《星球大戰》等經典影片的詳細分析中,清晰闡述了故事創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導意義不應只被影視圈的人所認識,更應得到小說創作、廣告策劃、文案撰寫人才的充分開發。
寫作沒有捷徑。其實不僅是寫作,大部分技能都是這樣煉成的。沉住氣,開始做,沒有想法就從模仿開始,先拿出喜歡的作品做文本分析,然後寫上幾段。
小時候我總覺得「我沒有天賦,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寫出像《百年孤獨》這樣的作品的了,還是趁早放棄吧」,現在倒覺得,堅持才是最大的天賦(當然更要想清楚的是你為什麼要堅持)。最終我們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以此為立足點,再去拓展邊界。
這些都是從你寫下的第一個字開始。